本科创作《蒋公的面子》,温方伊老师在南大开启“戏剧”人生!
她,是当年误打误撞来到南大戏文的本科生
因一篇学年论文《蒋公的面子》
成为中国戏剧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她,是出道即巅峰的戏剧编剧
在对人性的探索和剖析中
创作出一部部意蕴隽永的剧作
她,是继承导师衣钵的青年教师
走上当年学习的专业课的讲台
将南大戏文的底蕴和精神薪火传承
让我们翻开温方伊老师的人生剧本
看她如何在南大与“戏”同行
人物简介
温方伊,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戏剧编剧。创作话剧剧本《蒋公的面子》《繁花》(第一季,第二季)《活动变人形》,舞剧剧本《人在花间住》。
曾获金陵文学奖新人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特殊文体奖,“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编剧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中央戏剧学院·国际戏剧“学院奖”(编剧奖)最佳青年编剧奖等奖项。
所授课程:舞台剧写作
01
缘分始于巧合
温学姐的南雍求学之路
“来到南大戏文其实是个机缘巧合。”回忆起多年前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温方伊这样说道。最初,更加青睐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她对南大戏文专业知之甚少,但恰恰是在那一年,南大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招生。考虑到戏文专业与汉文、历史等领域都有着密切关联,且自身对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也抱有兴趣,她最终顺利进入了南大戏文专业学习,并由此开启了探索戏剧影视文学的大门。而这巧妙的“缘”,引领着温方伊在南大度过了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的求学生涯。
在南雍的求知时光中,温方伊逐渐确立了自身发展的方向。“我上过不同的理论课,拍过片子,也到剧场去实践过,我不断在想自己到底会更喜欢哪一个部分,最后觉得相比起影视,我还是对戏剧会更感兴趣。”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国立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八十余年中,薪火传递,名家辈出,直至今日。近年来,南大的戏剧研究强调现代化,并进行学生戏剧实践的探索。温方伊表示,她非常感谢南大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在学术上传授给学生们深刻独到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去不断突破自己的上限。这样的机会与尝试使她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舞台剧剧本写得“还不错”,这对于一个在戏剧领域起步不久的青年学子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激励,鼓舞着她进一步在戏剧的浩瀚天地中遨游。
温方伊在做读书笔记
在南大学习的十余年里,温方伊先后获得文学学士、艺术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期间也曾赴国外交流学习。学生时代结束后,她选择继续留在南大戏文专业,只是不再以学生的身份,而是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同时继续戏剧学术上的研究。长于南雍,成于南雍,还于南雍,这是独属于南大人的安土重迁。温方伊感慨:“现在行走在校园内有时还会恍惚,感觉自己仍然是一名学生。”
02
出道即为巅峰
温编剧的戏剧创作之路
在南大,大部分学生都听说或观看过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艺术系出品的喜剧《蒋公的面子》,截至2024年4月,该剧已经在海内外演出500余场。而这部“叫好又叫座”的戏剧的创作者,正是当年才大三的温方伊。
2011年底,温方伊进入大三不久,她的导师吕效平教授让她写一部献演南大110周年校庆的戏。题目是南大文学院流传多年的传说:1943年,国立中央大学的三位教授为是否赴校长蒋介石的宴席而争论不休,不知该不该给蒋公这个面子。为了完成作业,温方伊钻进故纸堆,大量阅读各种有关民国知识界的回忆录和文献,研究南大,中大,联大相关校史。翌年春节后,温方伊上交了她的作业,很久才等到吕教授的反馈和修改意见,修改完成已是3月份,但她迟迟没有等到排练的通知。直到5月1日,温方伊才第一次见到演员。经过短短十几天仓促的排练,《蒋公的面子》在南京大学大礼堂与全校师生见面,首演四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蒋公的面子》剧照
温方伊在《蒋公的面子》舞台上
除了编剧,温方伊还担任早期剧组的场记;在第二轮演出时,主要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她在戏中出演时太太一角。在打磨戏剧的过程中,导演吕效平教授会提一些修改意见,有时想改动台词,在告诉温方伊后,基本都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是导师,又是导演,肯定比我懂了。”但吕教授告诉她,“排练场上导演跟编剧应该有拉扯,每个人的观念都会不一样,你也应该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与我交流碰撞,你都不跟我拉扯,这是不对的。”这在戏剧创作和打磨上给了温方伊很大的启发。
《蒋公的面子》的巨大成功,将温方伊推到中国戏剧界的聚光灯下。她在顺利保研留在戏剧艺术领域学习深造的同时,也开启了编剧的职业之路:舞台剧《繁花·第一季》《活动变人形》《繁花·第二季》,数量不多,但部部精品。相较于影视剧,戏剧行业会更加尊重编剧的创作主体性,这也给编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幕幕情节,力求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并集中展现矛盾冲突,传达故事隐喻的内涵。故而剧本的创作需要相对封闭的环境,整块连续的创作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与精力。对于温方伊而言,她一般集中精力埋头写稿,初稿交给甲方后,会召开剧本创作会,讨论并提出剧本修改的意见;再根据意见修改稿子。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终稿定成一般都会经过很多遍的修改,具体取决于初稿的质量,像《繁花·第一季》就经历了大概十稿的修改。” 戏剧的创作总是进行时,即便已经“端上”剧院演出,剧本还需要根据观众的反馈再做调整,力求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
《杂音》在南大黑匣子剧场演出
对于戏剧创作的理念,温方伊传承了导师吕效平教授的观念:相较于偏向史诗叙述和较为严肃的正剧,悲剧和喜剧具有更为独特且长久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她认为,戏剧不应成为道德教化的附庸,世界上本就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道德模范一样的人物,我们为什么要写一个圣人呢?
真正具有长久价值的,就是对于人性的剖析、对人无奈境况和荒诞性的展现。
”这样的创作理念在《蒋公的面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剧展现了知识分子阶层永远无法解决的困境:作为社会精英,他们无法放弃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知识分子的标签与责任,但又缺乏引导大众的权力;同时他们也属于普罗大众,在生活中无法成为真正的典范。这样一种“上下够不着”的窘境,正展现了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就表现形式而言,温方伊认为戏中要有一些喜剧的成分。“现在已不是一个悲剧时代,很难让观众从头到尾沉浸在悲伤的情境里。”戏剧中一些引起观众笑声的荒诞情节背后,恰恰反映了“悲”的内核。
03
传承导师衣钵
温老师的南雍教学之路
如今回到南大任教的温方伊,负责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二阶段的舞台剧写作——正是当年吕效平教授所教的课程。“吕老师在我留校后,把这个课交给我,他终于可以退休了。”南大戏文专业注重师徒传承,从已故的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董健开始,到吕效平教授,再到温方伊老师,已经是三代传承。
相较于吕教授当年传授这门课时更注重世界观的塑造、在宏观理念上指导学生创作的特点;温方伊增加了更多写作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基于行业内编剧的经验,向学生讲解戏剧行业在市场中的运作机制以及整套戏剧创作的流程和细节。
温方伊在讲授舞台剧写作
在指导学生方面,温方伊一直坚持一个理念:要跟学生实话实说。作为初学者,学生产出的剧本肯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口下留情的鼓励式点评,还是课堂上公开点评指出不足?温方伊更倾向于后者。“一件艺术作品摆出来就是让大家评头论足的,我们编剧就是把自己和作品摊开来给大家评说的职业。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并不要紧,这是为了让你改好剧本,提升水平;但你的戏一旦进入社会,观众的评价是不会顾及你的面子的。”
对本专业想要尝试创作的同学,温方伊认为要珍惜在大学里各种观摩与实践的机会。南大仙林校区的敬文学生活动中心内有一个“黑匣子”剧场,可供校内创作和编排戏剧的同学免费租借和使用。作为高校戏剧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活力迸发的创作舞台,这里经常上演南大团队原创和国内外的优秀戏剧作品。“要多看,多上手,在学校里创作是没有什么试错成本的,一旦踏进社会,每一部戏的推出都会面临各种成本,你很难肆意探索自己想要的风格。”同时,她建议学生一定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填补自身生活阅历的“空缺”,避免产出的作品缺乏真实的生活质感。
对非戏文专业,但想要了解和品鉴戏剧的同学,温方伊建议可以通过一部戏剧作为敲门砖,但不要只局限于一家之作,多尝试体验不同的戏剧风格,会有新的发现和兴趣。
结语
新冠疫情期间,面临戏剧行业受到的冲击和业界动荡,温方伊坚定自己的初心,回到南大,决心尽自己的力量为南大戏文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此外,她也希望持续产出戏剧作品,不断探索自我。“创作这个事情永远是突破,只要继续在写,那每一步都会面对新的未知的挑战。”
今年是南大文学院建院110周年,温老师以她改编的戏剧作品《繁花》中的一句台词为文学院和南大学子们送上寄语:
关键时刻,人要放松。
”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尽情享受大学生活,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仍然保持一颗可贵的松弛心。
— 推荐阅读 —
【一图看院系】南大文学院:文学之都,南雍乔木
南大强基这样培养 |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名师风采丨李海鹏老师:在多个维度与新诗共舞
采访 | 曾思睿 唐小婷
组稿 | 曾思睿 唐小婷
美编丨牟桥艺
封面 | 罗济晗
责编 | 邵镕 梁芮源